捞纸、焙纸、撕纸……近日,记者走进位于连城县姑田镇上堡村的美玉堂连史纸生产基地,只见七八名匠人正在各个区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,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,一张张连史纸新鲜出炉。
(资料图片)
“这是胡平平,是我们这最年轻的学徒,才来3个多月,手艺却已经很娴熟了。”基地负责人邓金坤带着记者参观连史纸制作过程时,指着一名正在焙纸的女匠人说道。
薄如蝉翼,白净如玉,这是被誉为“纸寿千年”的连城连史纸。古时,连城宣纸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。时光斗转,连史纸制作技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如今,当地非遗传承人邓金坤一边坚守传统工艺,一边延伸连史纸产业链、拓展销售渠道,只为让“纸中丝绸”连史纸继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。
【坚守传统工艺】
房屋的墙壁已有些许斑驳,靠窗的三个槽内装满米白色的纸浆液体,年过八旬的捞纸师傅巫伦舜把竹帘放至槽内轻轻一荡,来回三下,随着“哗哗哗”的水声,竹帘上附着一层薄薄的纸,他把竹帘放在旁边,用手轻微拨弄,两张湿纸从帘上完整脱离,被一张张地叠放在一起。
连史纸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其制作工序多达72道,主要原料是当地嫩竹沤制的竹丝。
要成为可用的纸张,需要经过焙纸师傅的“淬炼”。面对一叠薄湿纸,焙纸师傅江茂春从一角下手,眨眼间将它们一张张地轻轻揭下,放在温热的焙纸墙上用软毛刷刷平。随着焙纸墙上一缕缕轻烟升起,不到一分钟,纸张焙干,一张洁白光滑、透光无瑕的连史纸便出现在眼前。
这种纸不但好看,还好用。清嘉庆十七年(1812年)汀州府杨澜的《临汀汇考》曾写道:“汀地货物,惟纸行四方……连邑有连史、官边、贡川、花胚最为精细,文讳用之。”经测算,连史纸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19克,耐久性变化值达到2.8%,高于国家标准。
好品质如何造就?邓金坤说,秘诀来源于优质的纸浆工艺和捞纸方法。连史纸采用竹丝天然漂白工艺,“每年5月砍下嫩竹,用石灰泡2次,用高温蒸1次,之后在山上自然漂白4个月,继而捞纸、焙纸,从原材料的生长到制作要花一年时间。在捞纸工序上,别的地方制纸是捞一下,连史纸要捞三下,这样做出的纸品质更加细腻均匀”。
72道工艺,仅竹丝漂白工艺就有2种技术措施:一是“天然漂白”工艺,将竹丝或竹丝饼摊开晾在竹架上;一是“墙面漂白”工艺,利用水碓将竹丝碓烂为竹丝泥,制作成每个约1公斤的竹丝饼,用力按压在墙上,含有水分的竹丝饼会吸附住墙面,直至由浅黄色变成白色。
如今,美玉堂仍然坚守传统工艺,但也同样接受新的变化,“我们从传统烧柴到利用空气能,同时安装污水处理装置,这让我们做纸更环保更节能,也符合绿色做纸的理念”。
【品牌焕发活力】
如今在姑田,依然使用连史纸传统工艺手工造纸的,只剩美玉堂一家。这个1897年创立的纸号,传到邓金坤已是第十一代。
曾经,姑田做纸还是一番热闹景象。清末至民国初期,连城东片以姑田为中心的传统造纸产业步入鼎盛时期。“当时整个连城有1000多个纸槽,姑田就有400多个,年产10万担纸,从业人员1万多人,除了造纸的,还有专门买卖连史纸的商户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。”邓金坤说,“那时的姑田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‘三多’,即煮料开槽多,出口创汇收入多,从事纸业经营的人多,所称‘金姑田’由此得名,成为当时的闽西经济重镇。”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。受到机械化生产冲击以及材料提价、市场萎缩等影响,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在姑田从事连史纸生产的纸厂相继停产、歇业,纸槽数量逐年减少。不少有经验的造纸工因收入低等原因改行,新一代年轻人外出谋生,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工艺。在美玉堂,捞纸和焙纸的师傅,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。“做这一行,技术要过关,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比如捞纸后把纸从竹帘上拿下来这一道工序,就是最难的环节之一,没有掌握好技巧,湿纸是揭不下来的,就算学过也不一定能上手。”邓金坤说。
除了造纸师傅不足,在接手美玉堂时,邓金坤还面临销路难等问题。为了改变困境,邓金坤将美玉堂注册成商标,推动连史纸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并亲自操刀原材料收取、制作、生产、包装设计、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,走精品销售路线。美玉堂连史纸多次被评为龙岩市知名商标,2018年成为龙岩市老字号。
“连史纸要通过存放体现它的价值,因为在存放的过程中,每到春季,纸张开始不停吸收水分,到秋冬释放水分,这样一吸一放,使得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密度增加,纸更加细腻,使用效果更好。”邓金坤举例说,2008年生产的连史纸,现在一刀纸售价近2000元,价格涨了10倍以上。
【传承大有可为】
百年连史纸,并非无市场。目前,美玉堂已有30种产品,包括古籍修复纸、篆刻连史纸、清仿连史纸、玉版连史纸等,它们的规格、厚度不同,用途不一,可用作古籍修复、篆刻、国画创作等。
“近年来的文化热潮,让连史纸再次迎来机遇,通过市场细分,制作出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,这样才能拓宽销路。”邓金坤说,目前一年可生产6000多刀连史纸,每刀100张,通过存放、销售这样的滚动循环,实现连史纸畅销。
上好的品质,使连史纸颇受博物馆、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青睐。除了这些订单式生产,邓金坤还开了网店,为学生、专业从业人员及爱好者等提供不同价位的专业产品。
2016年,在北京学习交流期间,有位小学校长告诉他,现在很多学校有造纸体验课。“我一听,觉得这个应该很有市场,回来后就开始做体验工具,去年一年卖了30多套,这说明产品要符合时代需求嘛。”邓金坤笑着说。
丰富的产品体系,把一张连史纸彻底“吃干榨尽”,充分利用。产品创新让邓金坤尝到了甜头,眼下他又瞄准市场想出了新的点子,“主打个人定制,将纸与人的一生重要时刻相结合,比如孩子出生时,用定制连史纸篆刻记录关键时刻,用作封存收藏,这将会很有意义”。
对于邓金坤来说,更根本的则是连史纸的普及与传承。近年来,当地对此也连续出招,旨在保护传承这项传统技艺。
邓金坤配合相关部门修缮保护建于明末清初的连史纸作坊旧址,旧址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今年,该作坊还被评为全国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。此外,他还成立连城连史纸研究所,把当地各有所长的造纸师傅吸纳进来,对纸张耐久性等传承的核心工艺进行探讨研究。
今年“五一”前夕,位于上堡村的连史纸工艺展陈馆正式对外开放,吸引了众多游客。与此同时,展馆旁的研学旅行基地也已成为热门景点。“将连史纸、游大龙、雕版印刷等三大非遗结合,给孩子们呈现一个传统文化体验的盛宴。”邓金坤说。
下一步,邓金坤将为美玉堂连史纸申请“中华老字号”而努力。姑田镇党委宣传委员吴军介绍,当地还将把连史纸申请为国家级非遗,同时规划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,提升研学接待能力,整合姑田文化民俗等资源,将连史纸保护和传承得更好。(记者 张杰)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